党建文化
RESOURCE SHARING
资源共享
合理利用 共享资源
了解更多

退休不退伍 离岗不离党2016-03-09 11:04    阅读:2724


       在火红的七月,中国共产党建党94周年的日子, 85岁高龄的马逸清老师,冒着大雨、风尘仆仆来到自然所,送来“七一”特殊党费,他首先表达了对建党94周年的祝贺,并向自然所党委汇报了近期的工作。马老师的崇高品德和精神境界把我们深深地震撼了,他展示了一名老党员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他用一生的执着和奉献,忠实实践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誓言,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爱党和爱国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做事与做人的统一。他的先进事迹,在全所党员群众中起到了强烈反响和如潮的好评。退休不退伍,离岗不离党。马老师在耄耋之年敬党爱党之举,为我们年轻一代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我们年轻一代扯起风帆,引领我们一路前行!


20150701--在建党94周年的日子里马逸清老先生的贺词和特殊党费


——————马逸清老师事迹——————

对党的向往

       1931年,马逸清出生在河北省五桥县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小时候他是吃树叶,啃草根,嚼地瓜长大的。1940年日子难以为继,他随母逃难到上海寻找父亲,当时父亲是一名工资微薄的消防员,他们一家就住在上海的贫民窟里,日子过得很苦,马逸清小学刚念到三年级,父亲就病逝了,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小小的他就担起了家庭的经济重担,到工厂当童工。年仅十四五岁的他,干过大煎饼摊子的学徒工,当过针织厂的童工。他目睹了1948年的上海金融风暴、国民党杀人。1949年5月27日对他来说是永生难忘的日子, 共产党上海解放,他亲眼看到解放军晚上睡在马路上。从那时起, 他对党的热爱和向往的情愫也是在那时产生的。只有经历过旧社会的困苦,才能深刻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勤学报国

       1950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给马逸清带来了生命的曙光,他勤奋苦读,以高中同等水平考入了辅仁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他希望用他所学的知识来报效祖国,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这是他新生的起点,苦难的童年对于渴望知识的人来说是多么来之不易,一个人的童年对他的发展来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对于科学家来说,更是如此。

       马逸清沐浴在新中国的阳光下,强烈的求知欲像火山一样喷发了,他发现动物学是一个极为广阔的知识领域,有无穷无尽等待研究和探索的秘密。1955年,马逸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1956年,马逸清被举荐到东北师范大学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生班学习,做了苏联专家的学生,既研究鸟类,又研究兽类,走上了一条宽泛的研究动物学的道路。为了博览群书,获取知识,他自学日语,没有老师,全凭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终于达到了能够熟练阅读日文书刊的水平。

       1958年,马逸清被分配到吉林省延边大学任教,他像一颗螺丝钉那样扎实肯干,创办了延边大学生物专业,为国家培养了60余名生物学人才。在一个80%是朝鲜族生活的地区,他学会了朝鲜语,主持出版了《延边生物科学集刊》,起草了第一本中国动物生态学教学大纲。教书育人之余,马逸清于1959年参加翻译了德国人著作的俄文版《鸟类的迁徙及其研究》,这是我国第一本迁徙理论译著,是五六十年代中国人了解鸟类迁徙的主要资料。此后他又完成了苏联大百科全书的动物生态学、苏联狩猎工作者手册等译著。

       1960年前后,他怀着多年对党的向往,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由于延吉大学要撤销生物系,因此他的入党申请也因历史原因而被搁浅了,直到1984年他调到自然资源所,才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时刻牢记党的章程,恪守党的纪律,带头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奋战科研

       1964年,马逸清服从国家的需要,被调到黑龙江省生物研究所动物室工作,开始了他新的里程碑--科学研究的道路。他知难而进,克服重重困难,七月的兴凯湖,骄阳似火,年轻的马逸清背着小小的行李卷,一头扎进了兴凯湖,涉足麝鼠生态学研究领域,日晒雨淋,风吹雨打,马逸清像一个钓鱼的老翁在兴凯湖旁钓了500号麝鼠大标本,是当时国内最全的一套系列的标本,这种珍贵皮毛动物在东北地区稳定地生存下来了,并在外贸部门的帮助下被散放到青海、内蒙古等地,到1968年黑龙江产麝鼠皮近十万张,为社会创造了可喜的效益。然而文化大革命就像失了一场天火把马逸清和同事们辛苦的科学积累几乎在顷刻间焚毁殆尽,500号麝鼠标本被破坏,马逸清痛心疾首……。

       1973年农林部召开了“珍贵动物资源调查座谈会。”决定开展全国性野生动物调查,马逸清被临时借调到黑龙江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办公室负责业务工作。他一心一意扑向国家科研事业,一种鸟入林,虎归山的感觉,他每天十七八个小时奔波在荒山野岭进行野外调查,记下了一个个数据,留下了一页页资料,多少个新年节日不能回家与亲人相聚,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出没无常,调查野生动物的人更是险象环生,准确调查野生动物的数量谈何容易。马逸清和同事们利用雪地足迹,结合走访猎民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较为准确地查明了东北虎的分布和数量情况。为中国东北虎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78年,马逸清调到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担任动物学科的研究室主任,他兢兢业业、一心为公,全部心思放到动物学科科研工作上来,他获得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事事带头,实打实干。他和同事们深入三江平原和乌裕尔河流域的大片芦苇沼泽调查丹顶鹤,先后五次到三江平原跋涉三千多公里,探寻鹤类和大天鹅的繁殖地,建立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第一份报告就是马逸清起草的。

       1980年,马逸清参加了日本第四届国际鹤类学术讨论会,回国后,认真组织力量开展鹤类的保护和研究,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资助项目:“中国濒危鹤类生态生物学研究。”马逸清提出用飞机目测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1981年5月,他和小组成员乘坐轻型飞机调查了乌裕尔河流域丹顶鹤等珍稀涉禽的种群数量。这是中国首次利用航空技术调查鹤类资源并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他们还发现三江平原也是大天鹅的主要繁殖地,并建议省政府把天鹅作为我省的省鸟,黑龙江省政府于1984年3月正式批准天鹅作为黑龙江省的省鸟。这些都与马逸清的科研贡献分不开。

1981年5月-马逸清和调查组成员乘坐轻型飞机调查丹顶鹤等珍稀涉禽的种群数量

       野生动物的调查是在深山老林中开展,危险时伏,条件艰苦异常,他以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考验,翻越一座又一座的科研大山,作为野生动物科研工作者,发现一个动物的亚种都很难,他先后发现老虎华北亚种、马鹿的亚种、紫貂的亚种,对中国动物学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获得了麝鼠、老虎、鹤类、紫貂等研究成果之后,马逸清受邀参加编写国家动物志的任务,通过对全国各单位保存的熊类标本的研究,他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中国熊类的种下的分类系统和分布,并发现了熊类亚种在中国分布的新纪录。撰写了《中国熊类资源现状》一文,1982年他在赫尔辛基第三届国际兽类学大会上宣读这篇论文时,许多欧洲同行第一次知道中国有这么丰富的熊类资源。

19890823--自然资源研究所--马逸清研究员出席全国熊类学术会议

       殷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使马逸清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外刊物上,1986年他主编的《黑龙江省兽类志》出版了,全面记载了已知的黑龙江省97种兽类的形态、分类、生态分布和经济意义。是解放后黑龙江大地上生存的兽类资源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的系统总结,书中的许多研究成果填补了黑龙江省和东北地区兽类资源研究的空白,是国内最早的一部省级兽类志。为中国动物学发展填上了一笔亮色。也为黑龙江省自然资源所在全国动物学科树立了学术的地位,为自然所动物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5年,由他主持的国家六五公关项目“三江平原野生动物及繁育技术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他主持《中国濒危鹤类生态生物学研究》,促成1987年国际鹤类学术讨论会在我省召开。1990年,《熊类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项目是依据当时国际研究趋势和国内紧缺及外贸开发需要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药用及学术价值和经济效益。以此项目为契机,在哈尔滨召开第二届东亚国际熊类会议。

       在社会贡献方面,他一身多职,曾任中国兽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兽类学会理事会熊类专家组组长、中国鸟类学会理事会兼水鸟专家组组长、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省科顾委委员、中华大典动物分典编委、兽类学报编委等等。他以突出的业绩、朴实的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高瞻远瞩的科研目光受到大家的尊敬和赞扬!

发挥余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996年1月马逸清光荣地从科研一线上退休。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虽已退岗,但永不“退休”, 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奉献,退休后依然再辛苦的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马老师担任了两届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动物学部的评委,这段时期,每年都会从北京寄来三四十份申请书,他仔细一一审查,耐心地撰写评语后再寄回北京;2002年他参加了中国动物学会的工作,组织成立了中国动物学会动物学史委员会,并担当了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在5年任职期间,出版了《动物学会七十周年纪念册》、《中国动物学发展史》两本著作;2007年他参加了《中华大典》中《生物学典—动物学分典》的编写工作,担任动物学分典的编委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四库全书》中收集古代动物学资料,每天早上8点就做到图书馆中,不断的查找史料、整理并编写成白话文,这项工程历时7年,在2013年终于编撰完成,顺利发行了。马老师时刻关心着自然所的成长,2014年在自然所举办的文化论坛中,特别邀请马老为全所职工介绍自然所的由来、自然所建设过发展中各学科的带头人的情况及各学科的建设发展情况。他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和感受,向我们这一代的自然所人员语重心长地提出作为现代科研人员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工作的态度。支持和关注着他倾注心血组建的自然所成长。他还在省科学院成立的督导研究委员会,担任督导研究委员;受邀编纂动物学发展史等等工作。他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不求名利,为我省科研事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在发挥余热上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奉献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20060217--马逸清研究员在人鸟和谐国际论坛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自然所党委
201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