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RESOURCE SHARING
资源共享
合理利用 共享资源
了解更多

黑龙江日报今日头版两会报道“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省政协委员、省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春燕接受采访 2024-01-26 14:18      阅读:2072


黑.jpg

两会头条|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本报记者 彭溢 孙铭阳 赵一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成为今年全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开展前沿技术研究

实现高质量科技供给

“科技创新和高质量供给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省政协委员刘春燕说,“省科学院将全面开展创新引领行动,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开展前瞻性、开创性、探索性的前沿技术研究,深化‘生物经济+数字经济’‘可再生能源+数字孪生’等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构建环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推动全院科技资源整合,在航空航天、黑土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和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智能装备等龙江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提高科技供给质量。”

刘春燕表示,要找准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充分发挥省科学院作为全省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坚持“大科学院理念”,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释放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靶向发力,通过政研合作、研企合作、研联支撑等多种方式,加快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深化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

“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因素。”省政协委员郭宏伟认为。据他介绍,近年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以成果转化为导向,深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黑龙江北药研究院,发起成立黑龙江·中国北药园产业联盟等,聚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为助力龙江高质量发展形成新的动力源。

郭宏伟委员建议,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为科研人员营造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的良好科研环境,赋能发展新兴产业;面对数字经济浪潮,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驱动创新发展新赛道,持续强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研深度融合,以积极的姿态打造“数字+健康”领域产业新高地。

建强创新平台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强化科技平台建设顶层设计,发挥国家、省和企业三个方面作用,打造集共性技术研究、中间试验、工程化应用及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省人大代表关永昌说,“中国一重作为驻省央企,将发挥自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能源装备材料研发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和卓越工程师团队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关永昌代表认为,应整合省内创新资源、补齐创新短板,打破创新平台和创新资源体制机制性矛盾和人才结构性矛盾,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同时,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

多维度发力

催生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由前沿技术催生转化而来,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各行业向世界一流水平跃迁。”省人大代表田刚印说,“以无人机行业为例,无人机能够与运输投送、电力巡检、海关缉私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提升行业运转效率,保障人员安全,节省成本,甚至彻底颠覆传统作业形式。”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联合飞机公司对外与清华、北航等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对内有丰富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与试错,为人才提供丰厚的待遇保障。同时,公司不断发展智能化生产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多个维度配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田刚印代表介绍,目前,公司研发的TD550无人直升机在载重能力、续航时间、最大升限等方面都实现了行业突破,在今年夏季北方汛情救援中担任了投送物资的重任。公司正在研发一款倾转旋翼无人机,未来有望颠覆现有的物流运输、交通出行方式,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本报记者 姜轶东 荆天旭 郭俊峰 宋淼摄

原文链接:http://epaper.hljnews.cn/hljrb/pc/layout/202401/26/node_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