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RESOURCE SHARING
资源共享
合理利用 共享资源
了解更多

以市场需求倒逼技术研发 ——省科学院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助力全省创新创业(上) 2016-05-25 18:01      阅读:5373


编者按 

       省长陆昊在全省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大会上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把龙江多年积累的科技和学术力量通过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全省人民创造更多财富,为龙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省科学院积极挖掘积聚的潜在动能,发挥科技研发优势,在发展中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构建科研院所、种植(养殖)基地、龙头加工企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他们提出“先期无偿转化”的院企合作新模式,消除企业与科研机构前期合作时“麻秆打狼两头怕”的顾虑;提出“以企业需求为立项依据”,明确要求基础研发从立项之初就以产业化为导向,以成果应用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实际及时调整更新研究方向,倒逼科研技术创新,形成良性循环;提出“三走”要求,全院所科研人员要走出单位、走下基层、走进企业,到基层生产第一线了解需求、发现需求、挖掘需求、引领需求,进而实现与技术研发创新的对接。
        本报今起刊发连续报道,盘点省科学院在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助力全省创新创业发展的做法、经验及模式。

 

以市场需求倒逼技术研发


——省科学院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助力全省创新创业(上)

 

□本报首席记者 陈洋

 

省科学院领导与省相关部门专家到克山大麻基地考察

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的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团队现场研究培育植物的生长过程

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专家与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一起研究黑木耳栽培技术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下,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重大举措,成为激活我省科技资源的引擎。

       省科学院,作为有着57年历史的自然科学综合性科研机构,下辖9个院所、3个中心,科技人员近900人,拥有4个国家级、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中心,15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在特种胶粘剂、食用菌、湿地生态、核辐照、3D技术、火山矿泉、汉麻育种、功能食品等领域汇聚了45个科研团队,这些年集聚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

       科技实力不等于经济实力,科技优势不等于经济优势。如何能让科技实力转换为经济实力?让科技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省科学院首先在技术基础研发阶段就做到——瞄准本地资源研发、以企业需求立项、用新模式汇聚新动能。

       依托地缘优势

       瞄准本地资源研发

       大麻皮可以织成袜子;大麻叶可以提取大麻二酚,制成儿童癫痫病的特效药;大麻籽可以榨油,也可以制成功能食品;大麻秆芯可以制成复合材料;大麻根可制取生物农药……在省科学院的专家们眼里,工业大麻(也称汉麻)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全身是宝。

       曾几何时,一提起大麻,人们就会想到毒品,其实不然。黑龙江省科学院副院长赵立涛介绍,汉麻有毒与否,关键要看四氢大麻酚含量。如果每百克含量低于0.3克,就并非毒品,可用于工业生产,省科学院就致力于这种汉麻的育种研究。

       为啥要研究汉麻的育种研究及开发利用呢?这是省科学院汉麻研究团队看准了我省的资源优势。

       工业大麻已经在许多国家大面积种植,而我国最好的种植区域就是黑龙江。据省科学院汉麻研究团队的分析,我省纬度、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汉麻的生长,产出的汉麻纤维含量高、纤维品质好、四氢大麻酚含量低,又适宜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并且还具有长期种植和利用的技术优势。

       “在2011年以前,工业用大麻种植和开发利用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是空白。因为我们那时还没有工业用大麻品种,但世界工业用大麻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产业的广阔前景。”省科学院大庆分院院长孙宇峰说,种子培育是发展我省大麻产业瓶颈。早在2004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广泛搜集和整理大麻资源,开展工业用大麻品种选育培植。

       2012年——2014年选育出的纤维型工业大麻新品种“火麻一号”参加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2015年1月17日,“火麻一号”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会议登记,准予在全省全面推广种植;今年,又培育出3个新品种,包括纤维型、籽用型和籽纤兼用等不同类型的工业用大麻……

       如今,在大庆、克山、肇州、林甸、海伦、宁安、延寿、讷河、克东都建立了火麻1号新品种繁育与推广基地。2015年,繁育“火麻一号”种子田5000亩;2016年,繁育“火麻一号”种子田15000亩、推广生产示范田3500亩;2017年,将推广种植“火麻一号”新品种6000亩左右……

       汉麻育种,这只是省科学院依托我省地缘优势进行技术研发成果中的一个具体实例,这些技术得以创新都来自于瞄准本地资源优势的研发,并与我省的资源优势高度契合,应用转化快捷,市场回报率效果好,促进了我省具有的资源优势更优、长处更长。

       坚持产业化导向

       以企业需求为立项依据 

       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蔓越莓项目负责人、生物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曲艳婷的团队正在一个无菌间里做着组织培养实验,这是植物的一种克隆繁殖技术。去年,自然与生态研究所与抚远的一家公司对蔓越莓项目进行了立项,来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种苗产量不足问题,研发无性繁殖孵化方面的技术。

       “也就是用植物的一个器官,去做它的繁殖体,然后进行扩繁的一个过程,目前进行的是在培养瓶内培养种苗的组培阶段,之后要进行扩繁和工厂化育苗。”长年做基础研究工作的曲艳婷指着培养瓶内绿油油的小苗为记者进行了一次科普。

       “我们研究所和企业之间无论从品种还是技术上,都有接洽点,研究所做了十几年的组织培养繁殖技术研究,而这正是一些企业所急需的,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上的瓶颈,我们的科技成果也就能很快转化为生产力。”

       目前,企业对科研院所感兴趣的程度及科研院所对企业感兴趣的程度都在增加。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姜宏宇说,传统的产品和工艺需要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企业在寻找相关新技术,而我们也在找企业,需要他们转化科研成果,所以现在接触的频度在逐渐增高。目前我们的工作方向有两个,一方面是与企业洽谈了解市场需求,一方面是按照企业需求做好技术研发,这样,科研成果就能够有的放矢,解决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问题。

       如何培育出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就需要科技先行。赵立涛说,以汉麻为例,我们的工作主要是育种,不能在所有积温带用同样的种子,同时还要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进行后端的研究工作,比如纺织企业需要皮,我们就培育高大的纤维型汉麻品种,需要杆芯的,我们就培育茎粗的汉麻品种,需要籽仁的,我们就培育籽用型的汉麻品种。

       省科学院院长郭春景说,近些年来,省科学院科研人员从立项之初就以产业化为导向,以成果应用为目标,这样既保证科技成果快速进入市场,又能及时通过企业和市场的反馈检验科研成果优劣,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更新研究方向,倒逼科研带动技术创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科研机构技术研发与企业技术需求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先期无偿促转化”

       用新模式汇聚新动能

       2015年,为推动“黑龙江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落实,省科学院率先在全省尝试推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新模式——全院1500项科研技术成果对企业实行先期零费用转让,以此加快科技成果在黑龙江本土落地转化的步伐。

       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鹤岗善成食品的合作就是其中的一个成功范例。他们的合作就始于“科研成果对企业先期零费用转让”的这个模式,合作内容是研发用豆粕来生产高附加值纳豆粉的生产技术。

       “鹤岗善成食品是生产冷压榨油的企业,用传统工艺生产,是一种高端用油,可冷榨油生产后会产生副产品——豆粕,过去一直用作饲料,一斤只能卖两元多钱。”姜宏宇说,善成食品与我们在提出“先期零费用转让”的成果转化对接会上接触之后,我们为企业提出思路,豆粕能不能通过深层发酵,把它变成纳豆粉,现在纳豆食品比较流行,对改善心脑血管有好处,而纳豆粉就是纳豆保健品的原料。

       姜宏宇说,我们的科研人员免费为企业做先期研究,用豆粕来做纳豆粉,通过半年多的实验,通过深层发酵,我们攻克了用豆粕来做纳豆粉的技术,而且质量很好。随后,成立了以纳豆粉为主要产品的大豆深加工食品公司,是我们以先期的发酵技术和后期的服务为股本,入股新成立的公司。

       跟企业对接,核心在科研人员的服务。据记者了解,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支科研团队又拿出一部分股份,让科研人员入股。通过先期提供免费技术,等公司产生效益后,通过股本分红、技术分红等模式再分配利益,这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公司技术的后期服务就有了保障。姜宏宇介绍,目前大豆深加工食品公司正在建设过程中,营销团队已经建立,构架已经搭好,马上进入市场运营阶段。

       为何选择科技成果“先期无偿转化”给企业这种看似“亏本”的买卖?省科学院产业化处处长李骏说,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时效性,需要及时转化,否则就会降低科技成果的含金量。而企业关注的问题是投资风险性和回报的周期性,他们最大顾虑是,花了高额的成果转让费买来的成果却不成熟、不适合产业化,或者达不到预期效果,这种不愿承担转化风险的传统观念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

       为打破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壁垒,消除企业与院所前期合作时“麻秆打狼两头怕”的顾虑,与企业形成紧密的互利共赢关系,省科学院首先转变自身传统观念,突破固有的管理机制,率先让利,全院现有的1500项科技成果,实行先期零费用转让,即无需企业先拿钱,等项目合作产生效益后,企业希望对成果升级换代时再谈转化利益的分配。这样科学院与企业作为风险共担的一体两面,将二者紧紧捆绑在一起,既能消除企业上新项目利用新技术的顾虑,也能让科研成果在市场应用和运行中进行检验。对于适合市场产业化的成果,科学院与企业将继续紧密合作,深度开发,一条龙为企业提供服务;经市场检验后,预期效果不理想或仍存在问题的技术,再进行技术改善和再研发。去年,省科学院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的方式创办、扶持新建企业已达5家,凭借良好的信誉和技术实力,2016年,更多的企业技术合作在洽谈中。

     文章来源:黑龙江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