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文化
INDUSTRY SERVICE
产业服务
推动产业发展 助力科研孵化
了解更多

小菌种拉动大产业――省科学院创先争优八个先进典型之二2011-03-11 09:05    阅读:3820


――微生物所食用菌创新工作汇报

(发言人:微生物研究所 张介池)

       食用菌虽“无茎无叶无花”、却“可食可药可补”,素有“山珍”之美誉。食用菌生产则是化废为宝、点草成金的生态产业。目前,我国食用菌产值已超过茶叶和蚕桑,与粮、棉、油、果、菜并称六大种植产业,我国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

       我省食用菌总产量居全国第五位,其中黑木耳年产量124.3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居全国之首,是名副其实的黑木耳产业大省。那么是谁,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  1000多万吨的农林废弃物中,幻化而出了100多万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功效显著的健康食品呢?其实,魔法师就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微生物。正是一支体积不足百毫升的黑木耳菌种,经过不断生长、繁殖,完成了这一化腐朽为神奇的转化过程。

       如果说我省黑木耳产业是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菌种则是撬动雪球前行的杠杆,我们微生物所则是杠杆的坚实支点,是我省黑木耳产业乃至整个食用菌产业的探路者、加速器和守护神。

       上世纪70年代,我所率先启动了食用菌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拉开了我省食用菌研究开发的大幕。

       我所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辛,到湖北、上海、福建等地学习新技术、引进新菌种,经多年艰辛的探索,终于推出了第一套适合我省气候和资源条件的栽培技术,实现了黑木耳的人工种植,改变了千百年来采集野生资源、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科研人员积极着眼于黑木耳菌种资源的开发和优质良种的选育,常年奔走于深山老林,对20余种野生食用菌种类进行驯化,其中元蘑、猴头、榆黄蘑等东北地区特有品种均为国内首次驯化栽培成功。黑木耳菌种的选育更是取得重大突破,结合东北气候和资源条件选育的“8808”、“931”、“Au86”等高产菌种,以其优质、速生、高产、抗逆等特性,显著地地提高了栽培户的经济效益,受到广泛欢迎。

       老一辈科研人员深入到边远山区,与栽培户同吃同住,手把手的传授黑木耳栽培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正是因为他们的艰辛努力,才有黑木耳产业的艰难起步,才有今天的燎原之势。正是对老一辈科研人员与从业者鱼水合作关系和创新求实精神的良好传承,我所的食用菌创新团队得以迅速成长、我所的食用菌科研得以在我省乃至东北地区取得良好的信誉和稳固的地位。

       在具体工作中,我所食用菌科研开发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始终把推动和维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在所领导的统一安排下,开展了三次关乎学科发展的大讨论。一是关于“坐商”还是“行商”的讨论,是守着国营的本位、等着用户上门,还是走出去、主动迎击市场的挑战?经过多次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决定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坐商”观念,用雄厚的科研实力闯市场。首先是市场调研、完善经营网络;其次是示范带动、增强辐射效果;第三是双向互动、提高创新能力。目前已形成了覆盖东北四省区的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和营销服务相结合的网络布局。通过举办生产能手培训交流会这一互动形式,加强了科技人员与栽培户的沟通、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不仅抢占和扩大了市场份额、也宣传了我所科研实力。由“坐商”到“行商”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我所菌种的市场占有率,产品远销到河北、山东、湖北和浙江等省份,直接使用率由不到10%提高到30%以上,对产业贡献率达到50%。

       第二次大讨论是关于“面” 和 “点”的选择,是食用菌多品种百花齐放还是黑木耳品种一枝独秀?在所领导的支持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了食用菌科研工作重点。改变“泛而不精”的局面,由多品种的涉猎集中到具有特色和产业优势的黑木耳品种上来,运用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细胞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黑木耳种质资源、栽培生理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目前,多株育成品种和多项配套技术应用于产业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黑木耳菌种的直接应用收益近百亿元。

       第三次大讨论实际上是关于“名”和“利”的取舍,是全心全意育菌种、搞创收还是投入力量开展基础研究、担负起公益责任?随着产业的发展,菌种生产经营者越来越多,一时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劣质菌种造成绝产事件屡见不鲜,影响十分恶劣。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行业监管提供准确有效的技术方法。面对这种局面,我所又现担当本色,舍弃了菌种的巨大经济利益,毅然派出精兵强将,开展鉴别鉴定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所领导的支持下,我所重点开展了黑木耳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特性的系统研究。经过五年攻关,最终确定了酯酶同工酶标记、ISSR扩增DNA指纹图谱标记、拮抗标记相结合的菌种鉴别鉴定方法,其中“黑木耳酯酶同工酶标记技术规程”制定为省级地方标准颁布实施,为解决黑木耳菌种行政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方法。目前,我所是我省黑木耳品种认定区别性鉴别测试的唯一承担单位,我所制定标记方法的测试结论是黑木耳品种进入认定程序的前提条件。

       在此基础上,建成省内唯一的库容3000份的专业黑木耳种质资源库;与华中农大共同完成了国家食用菌协会委托项目,填补了我国黑木耳菌种室内标记的空白;承担了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品种区试和哈尔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几次大讨论的取舍和实践证明,团结一心集中精力做大事对提高我所食用菌科研工作整体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已有“黑木耳菌种‘黑29’选育研究”等两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我所受聘成为我省仅有的“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依托单位和国家食用菌新品种区试牵头单位;当选为中国食用菌协会黑木耳分会副会长单位、获得“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优秀科研院所”和“全国黑木耳行业科研推广有功单位”等,都体现出我所食用菌科研工作在全省科技龙头地位的巩固和在全国影响力的提高,体现出我所在黑木耳产业发展中推动作用的增强。尤其是2008年我所选育的6株黑木耳品种通过农业部组织的首次品种认定,是我省仅有的通过认定的食用菌品种,占全国通过认定黑木耳品种的1/3,同时我所也是通过认定黑木耳品种数量最多的单位,这一现象说明了我所的黑木耳菌种的相关科研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

       “小菌种”对“大产业”不过是沧海一粟,但菌种是食用菌产业的基础,我所将继续秉承“坚守、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理念,高度负责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努力发挥好平台和支撑作用、努力提高“小菌种”的质量和水平、努力促进和拉动“大产业”的持续发展。